首页 > 热门资讯 > 观点大咖说 > 对中国安防“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书 [下篇]

对中国安防“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书 [下篇]

分享

本期导读

上篇刘希清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安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更是对新时代下数字安防如何发展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对于十四五期间中国安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下篇刘希清老师对于安防任务的推进以及主要抓手给出了重要建议,更是在安防保障措施方面给出了切实的建议。

2025-04-15 11:54:49 讲师:刘希清 编辑:王嘉妮
观看:708 评论:0 0: 未收藏
(点击文内蓝字,可下载相关安防方案)
03 
任务推进———主要抓手
7. 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安防大数据战略和“数据主导安防”、“软件定义安防”的技术路线,努力实现安防产品、系统、平台、方案、硬件/软件的高端化和安全可控。
 
各级各类安防平台应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5G等先进技术,实施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等云计算模式有效利用的设计策略,提高行业的云服务水平和数字化竞争力;软硬件的研发应采用硬件软件化和软件硬件化相结合的研发策略。
 
在研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思维与底线思维并重、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并进的安防研发新思维,不开后门不留漏洞,并有破解之术,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可靠、安全可控。
 
8. 聚全行业之力,大力开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安防产品,努力满足各行各业的安防需求。
 
权威研究显示,未来科技的新高地将集中在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两大技术领域。应鼓励、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开发出更多更优更安全的安防产品,加快实现传统安防向数字安防、智能(慧)安防的转变。
例如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行为识别等产品;基于声音识别的自然语音识别、声纹识别等产品;基于AI技术综合应用的各类机器人(警用、民用)、无人机(警用、民用)、无人驾驶车辆、船舶等;努力探索区块链技术落地安防的突破口和解决方案,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中不可更改的时间戳信息块,开发具有高安全性的软件、中间件、系统和平台等。
9. 积极拓展国内安防市场,形成以国内安防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安防市场相互促进的市场格局,实现安防产业的中高速增长。
 
我国安防行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先后实施的城市报警与监控工程、平安城市、平安社区、平安医院、平安校园、雪亮工程以及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数字乡镇、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水务等等经济、民生项目,已使安防行业形成了较为稳定、每年递增的国内市场。
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国内安防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除了上述领域外,国家正在实施的“新基建”项目、“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以及智慧环保(江河湖海、空气土壤水质安全)、智慧农业(森林、草原、渔场安全)、智慧能源(电、油、气生产、输送安全)等行业都有较大的的安防需求,只要做到行业细分化、方案精准化、服务个性化,十四五期间的中高速增长是能实现的。
 
10. 积极参与智慧警务、智慧应急、智慧城管、智慧司法、智慧检察、智慧法院等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助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安防行业具有双重属性,既要为百姓民生服务,也要为国家治理服务,古今中外皆无例外。损失预防(Loos Prevention)、犯罪预防(Crime Prevention)、防灾减灾救灾、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置,是安全防范的永恒主题。有效应对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的叠加,是当代安防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国的现代安防是在政府(主要是公安)的策划、推动、主导、引导下一步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服务公安、服务政法、服务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是安防业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直以来,我国安防企业、专家在积极参与智慧警务、智慧应急(消防,生产安全)、反恐处突、智慧城管、智慧司法(智慧监狱)、智慧检察、智慧法院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设,在智慧场馆建设、大型会议安保等活动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公安大数据平台、情报信息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监狱智能化管理、检察院、法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
 
十四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更大的挑战。安防人应对自己的职业怀有“敬畏之心”,以“如履薄冰”之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然有我”之情怀,在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11. 后疫情时代的安防——安防融入公共卫生安全,助力生物安全和健康中国建设。
 
新冠疫情的发生是人类的重大灾难。在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助力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的伟大斗争中,安防行业表现突出、功不可没,安防行业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抗疫斗争是全民风险意识的一次大提高、安防知识、防疫知识的一次大普及,是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应急救援等行业和技术的一次大融合、大(实战)演练。
 
后疫情时代的安防行业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大研发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更多更优更实用的产品和服务,为智慧医疗、疾病预防与检测、个人防护、养生保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安全产品和服务,助力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和健康中国的建设。
12. 努力提高安防工程质量,打造平安中国的钢筋铁骨
 
高质量的安防产品是安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高质量的安防工程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效能体现。
 
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轨道交通等大型、综合建设项目,必须坚持功能定位准确、顶层设计合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风险评估在先,规划设计在后,功能指标先进适用,安全措施保障有力。
 
安防工程建设必须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探测(现场感知/数据采集)、延迟、反应(大数据/算法算力)相协调,防护级别与风险等级相适应等基本原则;工程设计应积极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数字孪生技术等先进设计手段,注重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安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设施建设相结合,安防管理平台、安防大数据中心建设与城市管理平台、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相结合”的融合发展策略;应大力加强安防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管,切实解决好工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系统维护、运营服务问题。
13. 实施行业标准化战略、专利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的有机结合(融合),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安防经济双循环。
 
标准化工作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科学合理、完备配套的标准体系和创新型、高水平、高质量的技术标准是支撑、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是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切入点,是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安防行业实施的标准化战略、专利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安防标准化工作的成果已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十四五期间应更上一层楼,使标准、专利、品牌、人才四大战略有机结合或融合,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安防行业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出新贡献。
 
标准、计量、检测、认证、检验、检疫等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手段,安防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检测、认证等工作的创新,离不开高水平、阔视野、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安防行业的各个领域急需高水平的领军人才。
 
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工作中,要加强标准供给侧的改革,处理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有效供给与合理、配套、衔接问题;要强化“标准化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工作。
14. 加快发展现代安防服务业,构建完善的现代安防服务业体系。
 
安防行业说到底是一个提供安全服务的服务行业。除了安防产品制造商生产、参与货物贸易(今后货物贸易也可采用服务贸易的形式),安防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大都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特别是安全风险评估、咨询,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服务、报警服务与应急处置等,都具有服务贸易的属性。
另外,居于行业生态链上的诸多要素,例如标准的制修订、产品质量的认证、产品和工程质量的检测、验收,研究机构技术成果、专利、软件的交易或转让,数据中心、云平台的云计算、云服务,杂志、广告、展会、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服务,现代安防知识的教育培训,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宣讲宣贯等等,都是现代安防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由“安防制造”向“安防服务”转型、构建完善的现代安防服务业体系,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04 
保障措施
15.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加强行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标准化建设,防止机关化、企业化倾向。
(2)加强中安协与各地方安防协会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开展务实的而不是表面的交流与合作。维护全国一盘棋(畅通国内大循环),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市场碎片化。
(3)建立行业内相关机构(行业组织、标准化组织、检测、认证机构、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的联席会议制度,围绕中心,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4)加强行业智库建设,切实提高专家委员会的学术技术水平,使之既能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谋大局、出大计,又能为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出谋献策。
(5)组织力量加快对安防(管理)立法、安防产品应用立法等有关问题的调研工作,特别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智能家居中智能门锁、智慧社区中人脸识别设备、无人机等产品因广泛使用所产生的安全问题、隐私保护问题;以及安防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系统值机人员职业岗位认定(上职业目录)等问题。
16. 充分发挥协会组织“协调八方”的协调功能,抓好几个结合(融合),推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
◆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相结合(比如当前要紧的是,如何处理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关系问题)
◆ 产、学、研、用、管(政)相结合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 预警体系建设与应急体系建设相结合
◆ 警用与民用、平时与战时、专业与群众相结合
◆ 科技专项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相结合
◆ 平安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乡村振兴安防建设与雪亮工程建设相结合
◆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相结合
◆ 安防与消防、交通、网管(监)等相结合,治安防控与反恐、预警与应急相结合
17. 组织开展安防理论研究、安防科技应用研究,为安防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技术支撑
◆ 参考一级学科《国家安全学》的申报程序,组织国内安全学界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安全防范学》、《安全防范科学技术》等研究,探讨建立安全防范的综合学科体系,开设《安全防范学》、《安全防范技术》等系列课程的可能性、可行性。 
◆ 从狭义、广义、宏义等层次或角度,对安全防范的概念、内涵、外延,对安全防范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专业架构、技术系统、行业应用、融合技术与边界等进行研究、探讨,力求给以科学的定义、论证和阐述。
◆ 组织经济学界、安防学界专家,开展《安防经济学》研究,科学量化安全防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安全防范行业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 组织法律界、安防界专家,开展安防立法研究,适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科学界定新科技应用(比如人脸识别、AI…)在各种安防应用场景中的法律底线、安防应用系统安全可控的政策要求等,以保障国家、社会、公民等的合法权益,实现真正意义上、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基于上述情况,建议国家(或政法委,公安部)组建中国公共安全科学院(研究院),以安全领域的两院院士为核心,吸收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从事安全防范科学技术研究、安全防范产品研发、安全防范工程建设等的资深专家加入,专门研究上述问题,作为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的最权威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份建议书对于十四五安防行业的发展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建议也将融合新内涵,并将持续对行业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
安防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业,做安防的人也是了不起的人。本文是我们的 行业前辈刘希清老师,在数字化安防新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经验,给出了务实且创新的建议。
作为中国智能建筑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刘希清老师用一生的勤奋与钻研,务实与创新,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希望还坚守在安防行业的同仁们,都保有刘希清老师这份热情,不断探索新高,也祝福安防行业明天越来越好!

 
关于作者
讨论热帖
发布评论
140
  • {{item.createTime}}

    {{item.userAccount}}

    匿名评论

    {{item.likeCount}} {{item.content}}

    1. {{item.replyTime}}

      {{item.replyPerson}}

      {{item.replyContent}}

!标题或内容中包含以下违规词语,请修改后再发布!

  • {{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