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大咖说 > 依托产业生态平台,开发智慧建筑产品

依托产业生态平台,开发智慧建筑产品

分享

本期导读

作为一家专业的智能建筑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河姆渡,我们将邀请行业领导、专家、企业家等业内外有识之士发表观点,阐述观念,以期展开行业内的广泛讨论,共同探索智能建筑行业的前进之路。

2020-01-15 18:41:16 讲师:熊江 编辑:杨洋洋
观看:1006 评论:0 0: 未收藏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智能建筑行业也是一样。那么智能建筑行业的新常态到底是何种形态,产业链上的企业如何理解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成为一家不被时代淘汰的企业与不掉队的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时代总在变迁,产业总是在不断变革下继续发展,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为此,作为一家专业的智能建筑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河姆渡,我们将邀请行业领导、专家、企业家等业内外有识之士发表观点,阐述观念,以期展开行业内的广泛讨论,共同探索智能建筑行业的前进之路。

河姆渡平台也将在合适时机,组织关于行业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高峰论坛。

思想决定方向,方向决定路线,路线决定未来!

非常欢迎各界朋友参与讨论,可在文末留言点评,也可联系小编来稿。

欢迎您,因为有爱,我们在一起!因为有你,未来更美好!

 

| 本文作者熊江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标准图99D562《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获第五届国家优秀标准设计银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多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专项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电气专项奖; 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的《抗强电磁脉冲的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及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行业内专家,参加了国内多项科技成果鉴定,国家规范标准、标准图审定等;负责国家标准图《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医疗场所电气设计与设备安装》等的编制;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4项实用新型和1项发明专利。

1、产品和产品思维

1.1  标准和产品的关系

2019年中设协标准《智能建筑设计通则》和中国建筑学会标准《智慧建筑设计标准》的编制是智慧建筑、智能建筑设计领域的两件大事。本文不讨论智能建筑和智慧建筑的具体差别,为了表述方便,可以简单地把智慧建筑看成是智能建筑的产业升级。随着标准宣贯活动的宣传,大家都对标准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揭示高科技企业定位的真谛,也适合所有企业,设计企业也应该不例外。

但对设计行业而言,“标准”、“品牌”、“产品”的三者关系并不简单,物以稀为贵,特别是建筑设计院以往“产品”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在22个门类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中,建筑设计企业的产品意识可以说是最缺乏的,即使是顶级的建筑设计院,往往也是富有创意和标准,但缺乏足够的产品。所以对建筑设计院而言,其“产品”的重要性并不比“标准”的重要性低。

创意和标准在设计市场是以“设计费”的形式表现的,创意和标准如果没有产品支持,往往是为人作嫁衣,设计费在整个建筑市场的总造价仅能占到2~4%,特别是建筑设计院的电气智能化专业,在其中所占更少之又少,建筑设计院以前做了好多这些为人作嫁衣的工作。

在标准和产品结合这一块,中国华为是大家公认的榜样,华为参与制定了各个系列的ICT标准,同时也研发了了大量适应市场的ICT产品,其在标准上的投入赢得了足够的商业利润。

1.2 产品与产业化

产业化又称为专业化,工业化。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标准必须要有相应的产品支撑才有意义。

制定标准的企业必须要随着标准制定工作,提前(或同步)研发和储备标准对应的、适应市场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推广到市场销售,企业制定标准所付出的工作量才会有相应的经济回报。

一个行业按产业化的标准,就应该具备三个基础特征:(1)基于通用技术;(2)具备成熟产品;(3)可以大规模生产。

在22个门类的勘察设计行业中,建筑设计总是以其富有个性化创意来解释其不适合产业化生产,但以产业化的观点分析,情况并不是这样。例如电影行业是IP第一,其对创意和表现形式的要求更甚于建筑行业,但在电影业最发达的好莱坞,电影的产业化生产也做的很好。

好莱坞电影业通过对电影近百年的研究,其产业化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一部仅有七页的小册子,以此为蓝图设计的编剧课成为美国高校电影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这本《“千面英雄”使用指南》的手册,相当于我们建筑设计的标准,以及后文会提到的技术平台、产品平台。2008 年,美国电影学会挑选1500 名专家从500 部提名影片中,票选出了“美国电影百部经典”。可以说这100 部电影,代表了美国电影文化的主流。以这100 部经典影片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英雄的历程”故事模型出现在超过95%的影片中,这个数据有利的证明了好莱坞电影业产业化的成功。

相对于建筑创作,智能建筑、智慧建筑行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更应该以产业化、产品化的思维来规划行业的发展。

1.3 设计院传统的产品观

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设计供不应求的20年中,设计院也提“产品”一词,但这只是狭义的产品定义(以卖方市场来定义产品),卖方市场定义的产品就是指生产企业的产出,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技术、观念或他们的组合。

设计院传统的产品观念是从生产者的眼光来看的,建筑类型、技术分类、阶段成果、设计风格等等都被会被称为产品。设计院掌握着产品的解释权,设计院企业定义什么产品、生产什么产品,客户就只能接收什么产品。例如,设计院习惯上把建筑物分为居住建筑、酒店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演艺建筑、体育建筑、工业建筑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产业化的产品概念,这是根据使用功能划分的建筑类型。同理,绿色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也不是产业化的产品概念,这些只是技术分类;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也不是产业化的产品概念,这些只是生产过程的阶段分类;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简约主义也不是产业化的产品概念,这些只是设计风格。

1.4 设计院产业化时代的产品观

房地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由买房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设计院的设计产能供过于求,在新市场关系中,必须通过对客户的需求的剖析,进行产品研发,才有可能把产品销售出去,也就是说,必须以产业化思维从客户视角来定义产品。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以产业化的角度,市场需要的产品要素则是广义的(以买方市场来定义产品):买方市场定义的产包含了客户共性、产品内容、市场地域,客户细化方法、客户接近渠道、客户有效影响共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前三个是对产品自身性能的描述,后三个是产品对公司是否有市场意义的描述。

这里重点说说客户,产业化中的产品其客户在需求上是应该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才有可能为他们提供相对一致性的产品和服务,这里要说明一点,建筑设计虽然是定制产品不是标准制品,但定制产品只是建筑的表象、对客户而言的。以产业化的观点,建筑设计产品对生产而言应该是标准产品,不同项目之间在技术和项目管理上,一定存在着内在逻辑的相似性,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一致性程度越高,研发成果的针对性就应该越强,产品的生产成本就应该越低,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智能化产品更应如此。

1.5 产品意识缺失的困境

由于建筑设计院产业化思维没有与时俱进,智能建筑、智慧建筑产品意识普遍不足,导致设计院在市场开拓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智能建筑、智慧建筑的设计市场有、但设计院的活不好干,智能建筑、智慧建筑的工程市场大、但设计院能主导的很少,业主对设计院智能建筑、智慧建筑领域的专业能力满意度不够;设计院角色逐渐被边缘化。

随着建筑业市场的变化,上游业主的打压,下游智能化总包单位、产品供应商的蚕食,使得很多建筑设计院的智能化业务成了鸡肋,智能建筑、智慧建筑专业设计师们的职业发展前景堪忧。在市场上可以看到,建筑常规的智能化专项设计几乎全部落入集成商的手中,设计院所占份额越来越低,被市场忽略的风险越来越大。

2、设计院智慧建筑产品的几种类型

按照产业化的观念,设计院的产品可分为创意导向型、生产导向型、技术导向型、产业导向型,共四类,智能建筑、智慧建筑产品也符合这个分类原则。

2.1 创意导向型产品

创意导向型产品就是以创意为主的产品,具备创意导向型产品是建筑设计院梦寐以求的。创意是稀缺资源、是智慧的体现,大师做设计是靠智慧而不是体力计费的。

智能建筑和智慧建筑技术的创意导向型产品属于奢侈品,现有的建筑市场并不能使其有较好的经济性,一般只存在原创的技术公司的实验室里和快消品中,创意型产品不是智能建筑、智慧建筑技术应用的主攻方向。

2.2 生产导向型产品

第二类是生产导向性型产品,设计院生产导向型产品主要就是画同类项目的施工图,其特点是量大、价格便宜,但现在市场也越来越酝酿着危机,有些地方还出台了由施工单位绘制施工图的文件规定。

现有的建筑设计院由于产品意识不强,没有及时的技术总结和工作分解。设计院接到的每个项目实际操作时都是按新项目,相当于按量产车收费,但按定制车干活,因此很累,甲方还会认为你活干的不好、不专业,这些现象都是设计行业在过去二十几年里一直处于初阶阶段的真实写照。

建筑设计院以往忽视了智能建筑专项设计和专项EPC工程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建筑设计院也不处于主导地位,《智慧建筑设计标准》的编制是个机会,有助于设计院利用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技术升级的契机,培养生产导向型产品,重新成为智慧建筑设计市场主角。

2.3技术导向型产品

技术导向型产品立足于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以某种建筑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研发成果重复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技术导向型产品必须先做技术研发,形成技术体系后再推向市场,研发费用要平摊到多个同类型的项目中,项目毛利率才可能足够高。在民用建筑以外的化工、桥梁、铁路、钢铁、能源、水利等行业,我国各专业设计院的技术导向型产品已经很成熟,国际竞争力也很强。化工企业常说的“工艺包”就是技术导向型产品的具体体现。

2.4 产业导向型产品

产业型导向即为顾客提供可行性研究、投融资、策划咨询、设计、项目管理、采购调试、工程实施、招商销售、运营、资产管理等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服务。

设计院与智慧建筑技术头部公司及智慧建筑产业头部平台联合,在智慧城市、智慧建筑中开发和推广相应的产业导向型产品大有可为。

3、智慧建筑产品生产的推荐模式

3.1 高定制化的生产方式    

早期汽车生产方式类似于传统的建筑设计院模式,也是采用高定制化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在于高定制化,每台车都独一无二,其缺点是效率极低、产量不高。

大师创作型设计院适合这种生产模式,但智慧建筑产品用这种高定制化的生产方式市场盈利能力不强。普通的智慧建筑是不适合做“高定制化生产的”,“高定制化生产”智慧建筑设计产品只会赔本赚吆喝,而且还会影响市场的培育。因为其技术的迭代比较慢。不利于智慧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慧建筑的高定制化的生产方式,对高定制化技术的投入是普通设计院负担不起的。设计院的技术大拿与智慧建筑研发头部企业和产业平台合作,建设“创意中心”,将是高定制化生产方式的一个可行途径。

3.2 流水线化的生产方式

福特是世界第一个使用流水线工厂的汽车品牌,这种生产方式将装配一辆车700个工时的平均生产力一次降低到T型车的12.5个工时,这使得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汽车产业领先世界至少十年。有些为特定客户(房地产商)服务的建筑设计院,其闻名的“高周转”设计就是相应的设计流水线模式。

流水线式的智慧建筑产品生产模式是推广现有智慧技术的有效手段。智慧建筑产品实现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必须具备“流程化”的能力,即把常规的智慧建筑产品生产进行有效的WBS工作分解,并通过流程化的设计过程控制,达到设计产出的质量可靠、技术成熟、造价可控、周期合理。生产流程(流水线)化包括三个要素:流程、作业指导书、样图。将智慧建筑技术解决方案,翻译成“样图”是实现流水线生产的基础工作。当前建筑设计院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还很稀罕,大院也是众多小作坊的集合。

3.3 平台化的生产方式

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产能高、成本低,非常适合成型产品的生产和推广,是当前比较有竞争力的智慧建筑产品生产方式。但一条汽车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也有其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缺陷。随着各个品牌车型种类增加,每一款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所以这种单一化的生产方式也变得没那么有优势了。

智慧建筑技术日新月异,顾客需求层出不穷,中国高新技术的应用最大的优势是迭代。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技术更新迭代太慢,传统流水线式产品生产方式并不适合智慧建筑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提到平台式的生产方式。

以汽车为例,“汽车平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汽车底盘”。“汽车平台”往往指的是一种技术基础,一个“汽车平台”会制定一整套数据参数,实现不同车型之间零部件共用,所以相同平台的车型可以共用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悬架之类的部件。所以,可以通俗的讲,“平台”其实是一种偷懒的产物。在平台概念还没推出之前,汽车品牌的设计师对每一台车的设计都是全新的,全新的底盘结构、全新的车身结构、全新的座椅布局、全新的内外观设计,这个工作量极其庞大,基于各方面的成本考量,使用一个相同的“平台”来打造不同车型就显得简单高效许多。

平台化的生产方式,具有能在市场上快速推出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降低新产品风险、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产品通用性能等诸多优点。智慧建筑产品应以《智能建筑设计导则》、《智慧建筑设计标准》等为载体,宣传平台化的生产方式理念。

智慧建筑产品实现平台化的生产方式,就是设计院、智慧建筑技术供应商、智慧建筑产业平台共同研发产品技术平台的过程。

智慧建筑产品平台化的生产方式,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的关系要处理好,结合各建筑特点在技术平台上开发产品平台,再对不同的客户销售有独特智慧化体验感的产品,这样就能避免产品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

3.4 模块化的生产方式

模块化的生产方式是平台化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进化。传统的平台式生产方式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也会显得乏力,对新技术的应用亦不敏感。更进一步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因运而生。“模块化”是将汽车的各个子系统预先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技术研发和标准化设计,最后再根据不同车型的定位进行“组装”成平台。模块化是为低成本、高品质的研发目标和市场目标服务的。

模块化生产有很多优点,模块化首先是研发的模块化,然后是生产的平台化。模块化生产方式具有能更精确控制成本和利润、更有利于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品种、质量和自动化水平、更快速地提高汽车的装配质量、缩短汽车的生产周期等诸多优点,使得各项新技术投放越来越快、车型选择越来越多等。

 “模块化生产”是智慧建筑产品未来生产模式。模块化生产方式是技术研发导向型的,实际上是多品种、小批量、研发定制生产的工业4.0生产方式,工业4.0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非常适合智慧建筑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模块化的生产方式需要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只有投资商、产业平台、技术研发单位、设计院等智慧建筑产业链多方参与者的密切合作,共同发掘技术和顾客需求,一起找到市场机会,才能打造成功。

4、对河姆渡智慧建筑生态圈的解读

4.1 智慧建筑生态圈

智慧建筑是智能建筑的产业升级,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以及5G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演进,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甚至是颠覆式的改变。在这场变革中,设计院依靠单一产品和技术优势在既定的产业边界和场景内展开竞争的传统企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新技术领域“外来者”的跨界挑战,也越来越大地受到来自具有跨界资源整合能力的“平台化”企业集群的压力。智慧建筑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规模、资本、团队、科技、智慧、产品、质量、品牌、运营、服务这这些生态圈因素,而不再是人脉、区域关系。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市场上,企业间的单纯竞争,已逐步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复合竞争替代。毋庸置疑,不同产业生态圈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核心企业的资源、能力以及核心价值观所决定的。

在设计、咨询、工程、产品、金融的智能化工程产业链上,如果以整体总价1来计算,设计约占1~2%,全过程咨询约占3~4%,工程施工(不含产品)约占25%,产品供应约占70%。如果参考国外工程行业的市场进化过程,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发展趋势可能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咨询吞并设计(咨询方比设计方产值高、议价能力强,签咨询合同就包含了设计,市场上将没有单独的设计合同,全过程咨询负责对E负责),第二个阶段是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吞并咨询(施工方比咨询方产值高、议价能力强,签施工合同就包含了咨询,市场上没有了单独的咨询合同,施工来对咨询质量兜底),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化工程的产品供应吞并施工(产品供应商比施工方产值高、议价能力强,购买产品就包含了“免费安装”,市场上没有单独的施工合同,产品供应商对工程终身负责),第四个阶段就是金融说了算、投资方的议价能力最强、对项目收益负责。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智慧产业生态圈来运作,才能成功。

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智慧产业生态圈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搭建链接政府部门、发展商、建造商、建材供应商、运营商、保险、银行、投资基金等各方资源的平台,已具备规模优势,这些年成功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既为上游服务,也为下游服务,成为构建智慧建筑产品过程中的智慧建筑产业生态圈。

4.2 利用产业平台开发智慧产品

作为产业物联网+服务平台的代表“河姆渡B2B电商平台”经过4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百家大牌”的B2B销售,涵盖了信息设施、公共安全、楼宇自控、智能照明、机房工程、音视频、智能家具、线缆管材、电脑/外设、辅材/工具等智慧建筑中的绝大多数领域,成为我国智能建筑行业首屈一指的设备材料供应商,具备了较强的智能建筑工程大宗产品议价能力,其开辟的“方案馆”和“总包管”也提供了较强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和施工能力,其最新开办的“金融服务”功能还提供了的智能建筑工程的融资能力,以上几个模块基本整合智能建筑产业的全产业链。

河姆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建筑体系下的“聚”, 河姆渡参与了《智能建筑设计通则》和《智慧建筑设计标准》的编制,其聚资源、聚人才、聚资本的战略已初见成效。在产业化时代,设计院可依托河姆渡聚合各方优势资源的能力,利用智能建筑到智慧建筑的技术升级的市场契机,分别完成创意导向型、生产导向型、技术导向型、产业导向型智慧建筑产品的开发。

针对智慧建筑的创意导向型产品,设计院可依托“河姆渡B2B电商平台”开办“创意馆”,在5G、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在智慧建筑领域应用方面打造创意导向型产品。

针对智慧建筑的生产导向型产品,设计院可结合“河姆渡B2B电商”平台现有的“方案馆”构架改造为“设计流水线”,按设计院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要求,打造生产导向型产品。

针对智慧建筑的技术导向型产品,设计院可结合“设计流水线”和“河姆渡B2B电商”平台“百家大牌”中的有技术发展优势的产品,进行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的研发,打造技术导向型产品。

针对智慧建筑的产业导向型产品,设计院结合可结合“技术导向型”产品和“河姆渡B2B电商”平台的“众包馆”、“金融服务”模块,进行模块化研发,由设计师牵头做智慧建筑工程的EPC,或与河姆渡合作做FEPC,推出产业导向型产品。

讨论热帖
发布评论
140
  • {{item.createTime}}

    {{item.userAccount}}

    匿名评论

    {{item.likeCount}} {{item.content}}

    1. {{item.replyTime}}

      {{item.replyPerson}}

      {{item.replyContent}}

人物介绍

熊江

中南建筑设计院

副总工程师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标准图99D562《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获第五届国家优秀标准设计银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多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专项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电气专项奖; 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的《抗强电磁脉冲的隔离式分组接地技术及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行业内专家,参加了国内多项科技成果鉴定,国家规范标准、标准图审定等;负责国家标准图《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医疗场所电气设计与设备安装》等的编制;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4项实用新型和1项发明专利。

!标题或内容中包含以下违规词语,请修改后再发布!

  • {{item}}